?
本來是一個棉花豐收的季節,但是誰都沒有想到,摘棉花的時候卻趕上了陰雨的時候,導致棉花產量下降;然而***讓棉農頭疼的事情,卻是棉價一路走低,商販停止收棉。
每年10月、11月是各地棉花收購的旺季,但***近記者來到永濟市卿頭鎮杜家營村,這個村子是傳統產棉大村,發現許多農戶家里還堆放著不少棉花。今年這個村種植了3000多畝棉花,每畝平均產150-200公斤,總產量將到達60多萬公斤。眼看就進入寒冬了,還有很多棉花都沒有出售。
11月16日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南建福接受采訪時表示,往年在收獲的季節,籽棉的平均產量大概為300公斤,如果好的話,還可以到達350公斤。但是今年由于氣候原因,超過200公斤的棉田產量都很少,遠遠低于棉農預期。產量低先不說,更讓棉農大戶欲哭無淚就是今年的收購價,剛開始收購時候每公斤9元左右,但是一場大雨后,價格一直下跌,***低時每公斤5.8元。
芮城縣陌南鎮劉堡村村民楊榮光表示:一畝棉花投入的成本費用就要1300元,如果按每公斤6.3元,每畝籽棉200公斤計算,每畝收益為1260元。這樣下來,連本錢都沒有辦法掙回來。
棉花價格低迷讓棉農心里忐忑不安,而棉花收購市也是一片凄涼。不少棉農已經打算明年不種植棉花,改為種植糧食。這樣的話,明年的棉花種植面積將會大幅度的減少,產量下降,那么價格又會跟著上漲,這樣惡性循環不利于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。那么如何引導棉花價格走穩,確保市場穩定,保護棉農種棉的積極性,促進棉花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就應該從長效機制入手。
一些人士認為,政府更需要把棉包子與米袋子菜籃子同等對待,抓好棉花生產面積穩定和市場供應,確保棉花種植、收購、加工整個產業鏈的良性發展。同時,積極與產業鏈下游企業對接,鼓勵收購企業與棉農形成共同利益機制,實行定單生產,穩定棉花價格。